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他,此时才知道手握权柄为万人所畏惧景仰的难能可贵,因而更加的对权力不敢有一丝一毫放松。
大唐天子李隆基听说杨国忠去而复返,很是惊讶,知道肯定有要事,便在便殿第一时间接见了他。
“杨卿如何去而复返啊?”
“回禀圣人,臣回到府中,忽然收到了河东城守将阿史那从礼的辩冤信,不敢擅专,只能请圣人裁决!”
李隆基闻言眉毛一挑。
“阿史那从礼?”
他仔细的回忆着秦晋从冯翊郡送来的请功上书,但无论如何也没有想起其中有一个叫阿史那从礼的名字。不过,此人既为河东城守将,又何以不在名单之上呢?
此前,李隆基并没有过多的去研究请功名单上的名字,现在听了杨国忠的话以后,仔细斟酌一番,便觉得其中果有文章。
“可有证据?”
杨国忠当即从袖中夹袋里掏出了阿史那从礼的亲笔手书,双手呈递了上去。
殿内的宦官从杨国忠手里接过手书,又转呈给李隆基。
李隆基仅仅简单的看了几眼,就将那封亲笔手书仍在连御案之上。
“空口无凭,朕也可以说,阿史那从礼是在诽谤上官。”
杨国忠顿时懵了,在他的意识里天子一定是恨透了秦晋的,只要逮着机会整理秦晋的黑材料交上去,就算天子不急于治罪,也一定会攒着将来一起算总账的。可刚才的那句话算什么态度?难道是在为秦晋撑腰,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杨国忠只好硬着头皮说道:
“阿史那从礼字字泣血,不似作伪,臣以为其中一定另有隐情。”
李隆基却眯着眼睛看向李隆基,问道:“隐情?难道让朕怀疑功臣,而去相信一个积极无名之辈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可是,臣以为……”
“好了,这件事朕知道了,没有其他事情就退下吧,朕累了……”
李隆基三言两语就打发走了杨国忠,继而疲惫的闭上眼睛。
……
六百里加急一日即到冯翊郡,天子转来了一封奇怪的信笺,乃是阿史那从礼亲笔辩冤书。
不过,秦晋此时尚在河东城坐镇,这封阿史那从礼的亲笔手书又跟着六百里加急,在天黑之前东渡黄河,抵达了处处弥漫着一股焦臭味道的河东城。
看着几案上的书信,秦晋忍不住想笑,他此刻正与皇甫恪、裴敬、陈千里等人商议下一步的规划,不想竟被此事打断。
“诸位看看吧,天子的封赏诏书没到,告状的信却先送来了。”
皇甫恪距离秦晋最近,一欠身就将那封信抄在手中,大声的念了出来,才念了几句,立时就在厅中激起了阵阵愤然回应。
所有人都没想到,阿史那从礼表面上谦恭不已,但背地里却到天子面前狠狠的告了一状,其中黑白颠倒,将神武军和朔方军用上万条性命换来的胜利据为己有。
“阿史那小儿实在卑鄙,使君何必再对他容情,不如将此人勾当公之于众,追究问罪!”
皇甫恪一直认为应该追究阿史那从礼的罪责,不能白白便宜了此人。
“皇甫将军所言甚是,治他的罪,不能轻饶了!”
就连一向仁厚的裴敬都认为,阿史那从礼不该逃脱罪责。
其实,在上书请功名单之时,秦晋就已经拿获了阿史那从礼通敌的切实证据,在与之谈话之后,阿史那从礼本人表示愿意痛改前非,请求再给他一次改过的机会。秦晋出于某种目的,于是就暂时不予追究,但也言明,请功的名单中,其人不会位列其中。
只让秦晋都大为意外的是,阿史那从礼并不打算乖乖的认命,甚至精心策划了一次大反击。不过天子的表现也一反常态,竟然直接将阿史那从礼的告状辩冤书又送了回来。
众人也不忌讳揣测天子的想法,都一致认为这是对秦晋的信任而故作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