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宗师第295章血海鏖兵“杨廷麟的弹章,蒙皇上发交内阁,臣己见到。臣以驾钝之材,负皇上委任之重,实在罪该万死。皇上天恩高厚,不加诛戮。臣非草木,能不感激涕零!只要有利于国,臣即粉身碎骨,亦所甘心。”首辅杨嗣昌慷慨陈词,丝毫没有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之上的念头。
“此事朕自有主张,卿不必放在心上。”崇祯对于首辅的大度还是老怀大慰的,他心说自己选了一个多么靠谱的好帮手,如此体贴朕躬还甘愿忍辱负重,此君简直堪比奶牛君啊,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全是尤蓓蕾。
“臣生逢圣朝,深受知遇之恩,对此不惟毫不介怀,且愿趁此为陛下举荐贤材,为国效力。”
“你要举荐什么人?”崇祯有些不耐烦了,“既然杨卿家你逗咳嗽已经赢了朕,应该见好就收,如此不识时务可别怪我不给面子!”
“臣拟举荐杨廷麟为兵部职方司主事,佐卢象升赞画军务,以展其平生所学。”杨嗣昌说得正气凛然。
按说职方司可是兵部的一个重要机构,兵部职方司主事更是掌管天下图籍,各地道里远近的记载,各地兵额数字可谓是铁肩担道里,如今首辅杨嗣昌另外给杨廷麟加了一副担子,如此一来,杨廷麟更是位卑而权重。
“行兵作战的事,他可懂得?”崇祯不免狐疑地问自己的首辅
“杨廷麟平日颇留心经世之学,对古今兵略亦甚熟悉,非一般儒臣可比,目前军情紧急,需才孔殷。如能使他去帮卢象升运筹帷幄,佐理军事,较之他供职翰林院,更可发挥长才,为国效力。”杨嗣昌言辞恳切
崇祯见杨嗣昌态度诚恳,毫无报复思想,心中大为称赞,面带微笑说:“卿能捐除私怨,为朝廷推荐人才,有古大臣之风,实堪嘉慰。朕知道杨廷麟是一个敢说话的骨鲠之臣,只是有些偏激而已。”
“陛下圣明,深知廷麟,故不加以肆口攻讦之罪。其实廷麟只是误听了流言蜚语,不明实情,其用心倒是极好的。”首辅气度简直是溢于言表
皇帝还是非常愿意理解自己愿意相信的人,他愉快地点点头,高兴地对杨嗣昌说了一声:“好吧,就依卿奏,改授他职方司主事,着他迅赴卢象升军前赞画。”
“遵旨!”
杨嗣昌从文华殿退了出来,穿过一条夹道,回到内阁,先走迸首辅刘宇亮的房间里,把见皇上的经过说了一遍。
刘宇亮十分高兴,连连拱手,感谢他的帮忙。
当他把举荐杨廷麟的事情说出以后,刘宇亮和别的几位走来打听消息的辅臣,齐声称赞他有古大臣之风,地位仅次于首辅的薛国观是一个很有心计的人,看穿了杨嗣昌举荐杨廷麟的真正目的是要把这个敢说话的翰林官赶出朝廷,送到兵凶战危的地方。
但是他笑着拱手说:“文弱兄,难得,难得!俗话说,‘宰相肚里行舟船’,此之谓也。”
杨嗣昌回答说:“学生同伯祥原有通家之谊,心中实无芥蒂可言,且对他的学问、风骨,一向也是钦佩的。三十几岁的人,难免不有些火气,学生不但不会放在心里,以后还要大大地借重他啊。”
“难得!难得!”同僚们齐声附和说。
杨嗣昌回到自己的房间,在长班的服侍下换去朝服,坐进太师椅里,接过来一杯香茶,喝了一口,嘴角露出来一丝冷笑,心里说:“杨胡子,去到卢总督军中赞画吧,莫在朝廷上乱放空炮,到军中叫你领教领教,同满鞑子打仗不是容易的!”
崇祯皇帝仍然在文华殿,一边随便翻阅《资治通鉴》,一边等候着王承恩替他拟旨。不大一忽儿,王承恩把拟好的上谕稿子捧了上来。这稿子包含两件事:一是派首辅刘宇亮督察诸军,一是改授杨廷麟为兵部职方司主事,赴卢象升军前赞画。崇祯把稿子看了看,提笔改了两个字,加了一个内容,就是严厉责备卢象升畏敌不前,辜负国恩,着即免去兵部尚书衔,降为侍郎,继续任事,以观后效。
“马上发出去,不要耽误!”他说,疲倦地向椅背靠去。
他本来很需要留在文华殿休息一阵,但是在乾清宫的御案上还放着许多重要的文书等他处理,如何能够休息?于是他打个哈欠,站起身来,低声说:
“回乾清宫去!”
乾清宫的御案上除原有的尚未批阅完的文书之外,又新来了两份紧急塘报。他拿起来上边的一份塘报,见是从潼关来的,没有马上打开来。
崇祯在自己的心里想,“也许是李自成和刘宗敏等巨贼的死尸已经找到了?原来他希望最好是能够将自成等擒获,在午门举行献俘大典,以振奋军心和民气,其次是阵上斩首,验明无误。”
没想到潼关塬上大战之后,李自成夫妇和他们手下的重要首领竟然杳无下落,虽然官军确实大捷,“流寇”确实全军覆没,但因为没有捉到李自成及其手下重要首领,他终觉放心不下,孙传庭在报捷的奏疏中说李自成等看来已死于乱军之中,正在寻找尸首。他对这句话一直半信半疑,疑其未必然,但又愿其真能如此。好在是冬天,高原气候又特别冷,战场死尸一时不能腐化,总可以查一个水落石出。如今他在打开塘报之前,心中很希望找到了李自成等的尸首。但是他的这个希望只在心上一闪就消逝了,他想,如果是找到了“逆贼”的尸首,新任陕西巡抚和潼关道部会有急奏到京,岂止一纸紧急塘报?在这一转念间,他的心头上登时笼罩了一层暗云,但又不得不怀着忐忑的心情打开塘报。他一看,像一瓢冷水浇头,不禁浑身一颤,颓然靠在椅背上。
站在旁边的宫女看见皇上的神色改变,赶快捧一杯香茶放在他的面前。
过了片刻,崇祯拿起来第二份塘报,见是从河南府来的,不看内容也知道报的什么事,但是事已至此,他只好打开看了。站在他身旁的太监和宫女看见他的神色更加难看,眼睛里燃烧着怒火,鬓角有一条青筋轻轻跳动。他们提心吊胆,屏息无声,踮着脚尖儿退了出去。不料他们刚刚退出,就听见哗啦一声,皇上把手中的茶杯摔碎。
这些伺候的太监宫女赶快跑进来,环跪在崇祯面前,颤声说道:“请皇爷息怒!”
“叫杨嗣昌来!快!快!”
一个御前牌子奉旨刚奔到乾清宫的日晶门口,又被他命另一个太监追赶去叫了回来。他想,今天把杨嗣昌叫进宫来也没有用,无兵可调,他有什么办法?他深恨孙传庭,恨得咬牙切齿,忽地从龙椅上跳起来,把跪在地上的宫女踢了一脚,喝道:“起去!”于是他六神无主,在乾清宫绕柱彷徨,几乎撞倒了芙蓉三变。过了好长一阵,他重回御案坐下,提起朱笔,打算下道手谕,将洪承畴严加责问,官降三级,将孙传庭逮捕进京,交刑部从重议罪。但又想了想,把笔放下了。
洪承畴和孙传庭已经率领五万勤王兵出了娘子关,进入畿辅。崇祯明白,如果在这时将洪承畴降级处分,将孙传庭逮京问罪,这一支勤王兵说不定就会瓦解。况且,他想着大臣中威望高,经验多,将来能够替他坐镇辽东抵御清兵的只有洪承畴,他最好还是原谅他的小过,使他更知道感恩图报,至于孙传庭,他决不宽恕他,只是目前还不是时候,等到清兵退走之后,他再把孙传庭叫进京来,治他的罪。
他重新把两份塘报拿起来看了看,心头上怒气消了一些,却感到无比的焦急和沉重。他扔下塘报,靠在椅背上,仰视空中,自言自语地小声说:
“唉,怎么办呢?原来闯贼并没有死,逃在崤函山中!他既然能够进袭潼关和灵宝县城,可见不是全军覆没。河南到处都是饥民,这一股漏网逆贼倘不迅速扑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天哪,怎么办呢?”
想来想去,他叫一个太监去传谕兵部,檄催潼关道和副将贺人龙火速出关“剿贼”,务期在崤函山中将“残贼”一鼓扑灭,“勿使滋蔓”。这个太监刚走,秉笔太监王承恩拿着一封奏疏进来,恭恭敬敬地放在御案上边。
“谁的奏本?”崇祯问。
“是高起潜的。”
“什么事儿?”
“他奏卢象升拥兵避战,坐视虏骑深入,畿辅糜烂。”
崇祯把眼睛一瞪,拿起来高起潜的奏疏略略一看,便明白了全部内容,恨恨地骂道:“卢象升……真是该死!”
跪在地上听旨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明知总监军高起潜是个什么东西,他的话是多不可靠,但是他只敢在心里暗暗替卢象升叫屈,嘴上丝毫却不敢吐露一字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