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介夫(杨廷和的表字)如此问也有他的考虑所在。
大明开国初的格局是武殊途,武平衡。
太祖皇帝清杀居功自傲之臣时是不分武的,洪武三大案就以官居多,空印郭恒案对官的打击更是空前。
到了成祖皇帝,他的思路也是武平衡。成祖靖难功臣和太祖朝留下的勋贵将门的势力与官力量达成平衡,甚至有所盖过。这样展下去大明很可能就是武平衡,两者均不失进攻性的王朝。
不过这样的格局却被一场变故所改变。
土木之变,大明勋贵将门几乎被一扫而空,于公组织京师保卫战大捷,从那一刻起大明也就成了人掌握兵权的格局。
对于帝皇之家来说,武将势大顶多祸乱一方,宦官势大顶多朝政多弊。但是官若是有了兵权势大,那么其名可哄骗天下民心,其武可动荡社稷根本。
所以皇上是绝不会让官坐大的,这也是为什么皇上一直扶植刘瑾、张永、谷大用等宦官,以及提拔江彬这等年轻武将的原因。
土木之变只是官独掌大权的契机,其地位还不牢靠,如果有一位皇帝扶持将门鼓励军功,事情还是有反复的。所以介夫才会问你那两个问题。
对于大明来说,自然武均衡最好。但是对于官来说,重轻武才是真正的自保之道。”
听见李东阳解释以后江夏点了点头,心倒是开始理解了杨廷和问他那两个问题的原因。
经由李东阳这么一解释,江夏心暗道恐怕杨大人对自己的回答并不是那么满意吧。
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大家站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待事物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江夏把朱厚照当朋友,所以考虑事情都会从朱厚照的角度出,而杨廷和则是从官的角度出。
二人的看法没有什么谁对谁错,只是立场不同而已。
说完刘瑾、杨廷和这些人的事以后,江夏心在犹豫要不要将朱厚照的身世说给李东阳知道。
不过江夏犹豫了一会儿后还是忍了下来,毕竟他答应过朱厚照,他的身世之谜谁也不会说出去。
然后李东阳又点评了一些江夏平日里的处事方式,总得来说江夏是个一个有办事能力的人,但是却还不是一个精通官场之道的人。
官场有官场的规矩,有一些规则虽然没有明规定但却是约定俗成。
好似江夏这样,查一个云南盐税贪墨案几乎将云南上上下下所有大小官员都给牵连了个遍。顺带着还解决了京师之的几个大员。
如此刚硬的手段等同于是破坏了官场的规矩,这样是会受到很多官场官员不喜的。
不过李东阳同时也说了,江夏这样做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他完完全全把自己和皇帝站在了一边。
越是有官员不喜,朱厚照也就会越信任江夏。因为朱厚照很明白那些官员不喜欢江夏的原因。如今的江夏即是朱厚照的朋友、宠臣,更是他手最锋利的一把刀。
这也是为什么朱厚照要给江夏单设皇族龙探,并且封他为渊阁大学士的原因。
听了李东阳的分析,江夏顿觉恍然。李东阳所分析的,有一些江夏其实也猜到了,有一些却还没有完全想明白,不过现在江夏已经完全明白过来。
江夏抬头看向李东阳道:“师父,若是老家呆腻了就还是回京师吧,徒儿也希望能常伴您左右,侍候你终老。”
李东阳摇摇头,笑着说道:“算了,京师是一个是非之地,为师不想再陷进去。你听为师的话,自己也多加小心。”
说完以后李东阳走到书桌旁边写下一个名字递给江夏。
江夏接过字条,疑问道:“李熙?”
“我的义,在锦衣卫里供职。”李东阳道。
“锦衣卫?”江夏想了一下后立刻想起来,惊声道:“难道是锦衣卫正四品指挥佥事?”
李东阳点了点头,跟江夏说道:“若是在京师有什么事可以找他帮忙,只要你说明是我让你去找他的,他定不会推辞。”
江夏明白李东阳这是在把他的政治资源转交给他,于是点了点头,道了一声:“多谢师父。”
李东阳摆摆手,提醒道:“不过你也不宜与他走的太近,否则恐惹皇上生疑。
总之你记住一点,无论你和皇上的关系有多好,你始终都是臣,他是君。君臣有别,你懂吗?”
江夏听后沉默了大概一秒钟,然后点了点头。RI